顧愷之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
⠂ ⠂ ⠂ ⠂ ⠂ ⠂ ⠂ ⠂ ⠂ ⠂ ⠂ ⠂ ⠂ ⠂ ⠂ ⠂ ⠂ ⠂ ⠂ ⠂ ⠂ ⠂
顧愷之 - 個人概述
東晉畫家,繪畫理論家,詩人。字長康,小字虎頭。顧愷之(約345-406)東晉畫家。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人。曾為醒溫及殷仲堪參軍,義熙(105-418)初任通直散騎常侍。劉裕北伐南燕,愷之為作《祭牙(旗)文》。多才藝,工詩賦、書法,尤精繪畫,嚐有才絕、畫絕、癡絕之稱。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獸、山水等。畫人注重點睛,自雲傳神寫照,正在阿堵(即這個,指眼珠)中。嚐為裴楷畫像,頰上添三毛,而益覺有神。在建康瓦棺寺繪《維摩詰像》壁畫,光彩耀目,轟動一時。後人論述他作畫,意存筆先,畫盡意在;筆跡周密,緊勁連綿如春蠶吐絲。把他和師法他的地朝宋際探微並稱顧陸,號為密體,以區別於南朝梁張僧繇、唐吳道子的疏體。著有《論畫》、《魏晉勝流畫讚》、《畫雲台山記》,其中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論點,對中國畫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存世的《圖》傳是早期的摹本,內容繪寫西晉張華所撰約束宮廷嬪妃的教誡。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被英軍從清宮劫去,現藏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所傳顧的另一作品《圖》,乃宋人所作。
他曾被當時人稱為“才絕、畫絕、癡絕”。 顧愷之的繪畫在當時享有極高的聲譽。謝安曾驚歎他的藝術是“蒼生以來未之有也!”他封了一櫥自己的作品存在桓玄處,竟被桓玄從櫥後全部竊去,以致引起他的驚喜:“妙畫通靈,變化而去,亦猶人之登仙。”他曾為南京瓦棺寺繪壁畫募得巨款的故事,可見他的繪畫之吸引力,修建瓦棺寺時他認捐了百萬錢,就在廟裏用一個月的時間閉戶畫了一幅維摩詰,畫完之後,要點眸子,乃提出要求:第一天來看的人要施舍十萬,第二天來看的人施舍五萬,第三天的隨意。據說開門的一刻,那維摩詰像竟“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萬錢。 顧愷之的作品,據唐宋人的記載,除了一些政治上的名人肖像以外,也畫有一些佛教的圖像,這是當時流行的一部分題材。另外還有飛禽走獸,這種題材和漢代的繪畫有聯係。他也畫了一些神仙的圖像,因為那也是當時流行的信仰。而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畫了不少名士們的肖像。這就改變了漢代以宣揚禮教為主的風氣,而反映了觀察人物的新的方法和藝術表現的新的目的,即:離開禮教和政治而重視人物的言論豐采和才華。這表示繪畫藝術視野的擴大;從而為人物畫提出了新的要求――表現人的性格和精神特點。 在顧愷之的著作言論中,我們見到他反複強調描寫人的神情和精神狀態。顧愷之和陸探微、張僧繇是南北朝時期三個最重要的畫家,代表了漢代美術得到迅速發展和成熟的人物畫藝術。
顧愷之 - 職業生涯
晉陵無錫(今屬江蘇省)人。曾任參軍、散騎常侍等職。出身士族,多才藝,工詩詞文賦,尤精繪畫。擅肖像、曆史人物、道釋、禽獸、山水等題材。畫人物主張傳神,重視點睛,認為“傳神寫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注意描繪生理細節,表現人物神情,畫裴楷像,頰上添三毫,頓覺神采煥發。善於利用環境描繪來表現人物的誌趣風度。畫謝鯤像於岩壑中,突出了人物的性格誌趣。其畫人物衣紋用高古遊絲描,線條緊勁連綿,如春蠶吐絲,春雲浮空,流水行地,自然流暢。顧愷之的作品無真跡傳世。流傳至今的《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列女仁智圖》等均為唐宋摹本。顧愷之在繪畫理論上也有突出成就,今存有《魏晉勝流畫讚》 、 《論畫》 、 《畫雲台山記》3篇畫論。提出了傳神論、以形守神、遷想妙得等觀點,主張繪畫要表現人物的精神狀態和性格特征,重視對所繪對象的體驗、觀察,通過形象思維即遷想妙得,來把握對象的內在本質,在形似的基礎上進而表現人物的情態神思,即以形寫神。顧愷之的繪畫及其理論上的成就,在中國美術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顧愷之著有《啟蒙記》3卷,另有文集20卷,均已佚。但仍有一些詩句流傳下來,如“千岩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蘢,若雲興霞蔚”等,細致生動地描寫了江南的秀麗景色,充滿詩情畫意。
顧愷之 - 藝術特色
顧愷之的《論畫》一文,象他另外兩篇關於繪畫藝術的文字一樣,都因相傳錯脫,不易通讀,隻能揣其大意。其中談到前人所畫的:小列女、周本記、伏羲神農、漢本記、孫武、醉客、穰苴、壯士、列士、三馬、東王公、七佛、夏殷與大列女、北風詩、清遊池、竹林七賢、嵇輕車詩、陳太丘二方、嵇興、臨深履薄等作品,都是評論這些畫中人物形象和神情表現的優劣。而全篇最前段,特別談到:“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台榭一定器耳,難成而易好,不待遷想妙得也。”這裏他指出理解對象的深入的程度以人物畫要求最高,對於山水畫也很重要。 東晉興寧年間(公元三六三―三六五年)顧愷之在金陵(今南京)瓦棺寺所畫的維摩詰像,有“清羸示病之容,憑幾忘言之狀”,畫出了維摩詰的病容及病中與人對談時的特殊神色。這一幅維摩詰像,雖沒有流傳下來,但受到稱頌。同時,這一記載也說明中國流傳的佛教圖像,不是完全模仿外來的藝術。另外,顧愷之曾在畫裴楷的肖像時,頰上加了三毫,據說他就是這樣簡單地借助於細節,加強肖像的神態。也有記載,他故意把謝鯤畫在岩石中間,可見他曾企圖用環境來烘托人物的性格。而且我們知道他在揣摩如何表現嵇康的詩句的時候,他體會到:畫“手揮五弦”彈琴時的外形姿態,雖然是手的細小動作,也還是比較容易的;但是要畫“目送飛鴻”,想憑目光的微妙表現傳達出對於天邊雲際有所眷戀的、捉模不定的迷惘的心緒,則是比較難的。這些就都是顧愷之作為一個人物畫家,企圖細致地描繪微妙的心理變化時,真正認識到了自己工作的界限。
另外,他也曾明白地談到“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提出了描繪眼睛是人物畫藝術中的最重要的技巧。以上都說明顧愷之代表了這一時期人物畫藝術的新發展。 顧愷之的作品真跡,今已無傳。隻有若幹流傳已久的摹本。其中最精美的是《女史箴圖》(隋代摹本,現藏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和《洛神賦圖》(宋代摹本,故宮博物院藏),都很能說明顧愷之時代的畫風和藝術水平。《女史箴圖》可以算作一篇文章的幾段插圖。《女史箴》一文是西晉張華所作,他撰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據說是用以諷刺放蕩而墮落的皇後賈氏。其內容是教育封建宮廷婦女們如何為人,如何自保的一些人生經驗和道德箴條。顧愷之這一《女史箴圖》畫卷,描繪一係列的動人形象,從她們的身姿儀態中透露出了這些古代宮廷婦女的身份和豐采。畫家的筆墨是“簡澹”的。
古人稱其勾勒輪廓和衣褶所用的線條“如春蠶吐絲”,也形容為“春雲浮空,流水行地”。在《女史箴圖》中保留了這些線條的聯綿不斷、悠緩自然、非常勻和的節奏感。《洛神賦圖》,古代有名的詩人曹植用神話隱喻著失落了愛情的感傷的詩篇《洛神賦》,是中國古代文學中的一篇重要作品。曹植所愛的女子甄氏,在他的父親曹操的決定下,為他的哥哥曹丕奪去。甄氏在曹丕那裏,沒有得到穩固的愛情死得很慘,她死後,曹丕把甄氏遺留的玉鏤金帶枕給了曹植。曹植在回歸他自己的封地的路上經過洛水,夜晚夢見了甄氏來會他,悲痛之餘作了一篇《感甄賦》,塑造了洛神(傳說伏羲的女兒,在洛水溺死後為神)的動人形象,也就是被他美化了情人的形象,甄氏的兒子曹�苯�它改名為《洛神賦》 。《洛神賦圖》在古代曾被很多畫家畫過,而且有很多宋代摹本,都被認為是顧愷之原作的摹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兩卷,人物形象基本上類似,隻在構圖上有景物繁簡的不同。那一景物較簡的,在風格上具有更多的六朝時代的特點。畫卷的開始便是曹植和他的侍從在洛水之濱遙望,那寄寓著他的苦戀的、美麗的洛水女神,出現在平靜的水上。畫麵上遠水泛流,洛神含情脈脈,似來又去。洛神的身影傳達出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無限惆悵的情意。這樣的景象正是詩人多情的眼睛之所見。曹植在原來的詩篇中曾用“淩波微步,羅襪生塵”來形容洛神在水上的飄忽往來。這兩句充滿柔情密意和微妙的感受的詩句,成為長期傳頌的名句,也有助於我們理解畫中的詩意。這一富有文學性的《洛神賦圖》,描寫了人的感情活動,所以在古代繪畫發展上有重要的地位。
《列女圖》(故宮博物院藏,宋人摹本)從圖卷的人物形象,動作,服裝構圖及風格上看,似是以魏晉之際的手筆為根據的。宋代版畫插圖本的《列女傳》曾經清代阮元翻刻,其每頁上端的插圖人物動態都與此圖卷相似,但增加了背景。也標為顧愷之圖,這一插圖與這一畫卷相印證,至少可以看出,魏晉之際(或漢魏之間)的繪畫藝術的一部分麵貌,而助有於了解南北朝繪畫的曆史淵源。
顧愷之的著作:《魏晉勝流畫讚》一向被標作為顧愷之的文章,此篇講臨摹的方法,以及選絹、著色、布局、畫山、畫人應該注意的事項,其中保存了一些作畫的經驗。他又一著作《畫雲台山記》,是一篇有曆史價值的文章。但文字中有很多錯亂,但大致可以看出是描述一幅分為三段的雲台山圖。雲台山是道教的祖師張道陵修道成仙的名山。這幅圖描繪天師張道陵以跳到深穀中取桃子來考察其弟子們,其中唯趙升、王長二人信心最堅。文章中又描述了畫中的山石澗流的險峭之勢,山峰上有孤鬆,山中穿插著鳳鳥“婆娑體儀,羽秀而詳軒尾翼”,白虎“匍石飲水”等。這篇文字有助於我們了解早期山水畫的內容和風格。早期山水畫是包含了神仙怪異的因素的。
南北朝的道教徒宗炳、王微的論述山水畫的文章也保留了下來,可以看出也是從求仙訪道的思想出發的。早期山水畫的古拙的風格,我們從南北朝一些石刻以及敦煌壁畫中都可以得到相似的,進一步的認識顧愷之之所作人物畫,善於用淡墨暈染增強質感,運用“鐵線描”勾勒出勁挺有力的細線,人物五官描寫細致入微,動態處理自然大方。並以人物麵部的複雜表情,來隱現其內心的豐富情感;衣服線條流暢而飄逸,優美生動,充滿藝術魅力。晚年筆法如春蠶吐絲,似拙勝巧,傅以濃色,微加點綴,而神采飄然,饒有浪漫主義的色彩。南朝陸探微、唐代吳道子等皆臨摹過他的畫跡。現今傳世的顧愷之作品摹本有歌頌曹植與甄氏愛情的《洛神賦圖》,和勸誡婦女德行的《女史箴圖》、 《列女仁智圖》 。
當眾點晴 妙捐百萬我國古代東晉,在南京建造了一座佛教寺廟叫瓦棺寺,寺廟落成後,和尚請眾人捐施。一天,有位年輕人來到寺廟,在捐款薄上寫了個“百萬”的數字,人們都有很驚訝,因為數日來,在眾多捐施者當中,還沒有一個人捐款超過十萬的,大家以為這個小名叫“虎頭”的窮年輕人吹牛亂寫,所以和尚當即讓他把寫的數目塗掉,但是這位年輕人卻十分有把握地說:“別忙!你們先給我找一麵空白牆壁。”於是,他就關起門來,在指定的空白牆壁上畫了一幅像唯獨眼珠沒有畫。這時,年輕人對和尚說:“第一天來看畫的人,每人要捐十萬錢給寺廟;第二天捐五萬錢,以後,捐助數目由你們規定。”等這位青年人當眾點畫維摩詰眼珠時,寺門大開,如同神光顯耀,滿城哄動,人們爭相來寺觀畫。紛紛稱讚這幅畫畫得生動傳神。看畫的人絡繹不絕。沒有多久,百萬數目就湊足了。這位揮筆作畫者,就是東晉大畫家顧愷之。
顧愷之 - 遺存著作
顧愷之著作有《啟蒙記》3卷,文集20卷,皆已失傳。其畫論由於張彥遠《曆代名畫記》的記錄而保存了3篇,即《魏晉勝流畫讚》、《論畫》、《畫雲台山記》。其中心組成部分有:傳神論、以形寫神、遷想妙得等。“傳神”即重視精神狀態的表達。他認為“手揮五弦”盡管是很細致和難於掌握,但比之“目送飛鴻”的精神狀態和內心活動的表達卻要容易。在畫論中明確提出“以形寫神”的概念,其目的是達到形神兼備。“遷想”是畫家觀察對象體驗生活中的揣摩、體會,以至構思,即想象思維的過程。“妙得”就是巧妙地把握對象內在的本質。“遷想妙得”要做到主客觀的統一和作者與表現對象及讀者相互間思想的交融。這些論點實為謝赫六法論的先驅。對後來的中國畫創作和繪畫美學思想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顧愷之 - 繪畫作品
畫跡甚多,有《司馬宣王像》、《謝安像》、《劉牢之像》《王安期像》、《阮�像》、《阮鹹像》《晉帝相列像》、《司馬宣王並魏二太子像》、《桂陽王美人圖》、《蕩舟圖》、《虎豹雜鷙鳥圖》、《鳧雁水鳥圖》、《廬山會圖》、《水府圖》、《行三龍圖》、《夏禹治水圖》等。
顧愷之作品真跡沒有保存下來。相傳為顧愷之作品的摹本有《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列女仁智圖》等。《女史箴圖》,絹本,淡設色,現藏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多數人認為是唐代摹本。內容係據西晉張華《女史箴》一文而作,原分12段,每段題有箴文,現存9段,自“玄熊攀檻”開始,到“女史司箴敢告庶姬”結束,是了解顧愷之繪畫風格比較可靠的實物依據。另外故宮博物院尚藏有宋人摹本一卷,藝術水平不如前者,但多出樊姬、衛女2段,也有研究價值。《洛神賦圖》,絹本,淡設色,今存宋摹本5種,分藏於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及美國弗裏爾美術館等處。內容根據三國時曹植《洛神賦》一文而作。此卷母本的時代,有的認為要早於顧愷之,或與東晉明帝司馬紹所作《洛神賦圖》有關。畫卷以豐富的山水景物作為背景,展現出人物的各種情節,人物刻畫,意誌生動。構思布局尤為奇特,洛神和曹植在一個完整的畫麵裏多次出現,組成有首有尾的情節發展進程,畫麵和諧統一,絲毫看不出連環畫式的分段描寫的跡象。圖中的山水部分,對了解東晉山水畫的特點,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列女仁智圖》,絹本,亦為故宮博物院所藏。內容係描繪《古列女傳》卷三《仁智傳》部分。今傳本隻有10段,大約係南宋人所摹。此卷線條剛勁,似與文獻所載顧愷之畫“如春蠶吐絲”不合。
顧愷之 - 人物故事
“癡絕”顧愷之二三事
顧愷之的生平經曆,我們知道很少,隻知道他最初曾在雄踞長江上流的將軍桓溫和殷仲堪的幕下任過官職,他和桓溫的兒子桓玄頗有來往。很受桓溫和謝安的賞識。晚年任散騎常侍,六十二歲去世。關於他的生平,保留下來一些小故事。他對一些世俗事物的率真、單純、樂觀、充滿真性情的生活態度,就曾經在若幹傳說故事中被形容為“癡”。但也有一些是形容他的聰明的,所以曾有人說他身上“癡黠各半”。他不隻是在繪畫藝術方麵表現了卓絕的才能,也是一個擅長文學的人。他遺留下來的殘章斷句中,保存著形容浙東會稽山川之美的“千岩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蘢,若雲興霞蔚”的名句。⠂ ⠂
他曾被當時人稱為“才絕、畫絕、癡絕”。 顧愷之的繪畫在當時享有極高的聲譽。謝安曾驚歎他的藝術是“蒼生以來未之有也!”
相傳,有一年春天,他要出遠門,於是就把自己滿意的畫作集中起來,放在一個櫃子裏,又用紙封好,題上字,交給一位叫桓玄的人代為保管。桓玄收到櫃子後,竟偷偷地把櫃子打開,一看裏邊都是精彩的畫作,就把畫全部取出,又把空櫃子封好。兩個月後,愷之回來了,桓玄把櫃子還給愷之,並說,櫃子還給你,我可未動。等把櫃子拿回家,打開一看,一張畫也沒有了。愷之驚歎道:妙畫有靈,變化而去,猶如人之羽化登仙,太妙了!太妙了!(《晉書.文苑。顧愷之傳》)
又有一次,還是他的那位“好”朋友桓玄,非常鄭重地對他說:你看,我手中拿的這片樹葉,是一片神葉,是蟬用來藏身的,人拿了它,貼在自己的額上,別人就立刻看不見你了。愷之聽了特別高興,而且特別相信。隨即把那片葉拿過來,貼在自己額頭上。略過了一會兒,桓玄竟然在他麵前撒起尿來,愷之不以為怪,反而相信桓玄看不見他了,所以才有如此動作。
義熙三年(407),愷之做了散騎常侍,心裏很高興。一天晚上,在自家院子裏,看著明月當空,詩興大發,於是便高聲吟起詩來,他的鄰居謝瞻,與他同朝為官,聽到他的吟詠,就隔著牆稱讚了他幾句。好,這一稱讚不要緊,愷之一時興奮,忘了疲倦,一首接一首,一句接一句,沒完沒了地吟起來。謝瞻隔著牆陪著折騰了一會兒感到累了,就想回屋睡覺,於是就找了一個下人代替他和隔牆的那一位繼續折騰。人換了,調變了,愷之不知有變,就這樣,一直吟詠到天亮才罷休。⠠
顧愷之 - 作品欣賞
《斫琴圖》是宋代摹本之一。此圖雖不及《洛神賦圖》有名,也不及《洛神賦圖》更具代表性,但在風格特征上仍凸現出顧愷之的千古一絕。這幅圖描繪的是古代文人學士製琴的場景。由於沒有具體的曆史故事背景,也沒有相關的文字說明,因此很可能是脫離文字的故事性而強調人物的各自特征。從畫麵上看,也確實難以找到故事發生的連貫性和時間的遷移性特點,隻是呈現一個製作場麵。各人製作的工藝雖有個同,但從畫麵的空間布局上看,工藝流程的先後次序不明顯,而且人物之間的關係也缺乏確定性與連續性。在古代的長卷人物畫中,通常都注重故事的敷演,表達一定的倫理道德觀念。此畫恰在這一點上忽略不計。此畫在人物的神態表現上是頗為傳神的。如右上角的一文土獨坐於一長方席上,右手食指尖在木架絲線的中部輕輕地撥動,其目光下注卻又不駐於何物,整個臉部呈全神貫注傾聽狀,這正是調定音律時所特有的表情神態,此態可謂傳神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00年9月,薈萃曆代國寶的圓明園在大火中熊熊燃燒,硝煙中走出的載寶駝隊在身挎洋槍、手持利刃的八國聯軍押送下綿延數裏、延時數月……中國繪畫史上無與倫比的東晉顧愷之的代表作《女史箴圖》即在蒙難之列,在薑切的駝鈴聲中流落英倫……
《女史箴圖》
"女史"指宮廷婦女,"箴"則為規勸之意。晉初惠帝時,賈後專權,極妒忌,多權詐,荒淫放恣。文人張華便以曆代賢記事跡撰文《女史箴》以為鑒戒,被當時奉為"苦口陳箴、莊言警世"的名篇。才華橫溢的畫家顧愷之便將此名篇分段,一段一段畫成畫,並將相在箴文題於畫側,中國曆史上的曠世名作《女史箴圖》由此問世。
《女史箴》計334字,全文如下:
茫茫造化,兩儀既分;散氣流形,既陶既甄;在帝庖犧,肇經天人;愛始夫婦,以及君臣;家道以正,王猷有倫。婦德尚柔,含章貞吉;婉女淑慎,正位居室;施衿結離,虔恭中饋;肅慎爾儀,式瞻清懿。樊姬感莊,不食鮮禽;衛女矯恒,耳忘和音;誌勵義高,而二主易心。玄熊攀檻,馮媛趨進;夫豈無畏,知死不殺。班婕有辭,割歡同輦;夫豈不懷,防微慮遠。道罔隆而不殺,物無盛而不衰;日中則昃,月滿則微;崇猶塵積,替若駭機。人鹹知修其容,莫知飾其性;性之不猸,或愆禮正;斧之藻之,克念作聖。出其言善,千裏應之,苟違斯義,同衾以疑。夫方如微,榮辱由茲,忽謂玄漠,靈鑒無象;勿謂幽昧,神聽無響;無矜爾榮,天道惡盈;無恃爾貴,隆隆者墜;鑒於小星,戒彼攸遂,比心螽斯,則繁爾類。歡不可以瀆,寵不可以專;專實生慢,愛極則遷,致盈必損,理有固然。美者自美,翻以取尤,治容求好,君子所仇,結恩而絕,實此之由。故曰翼翼矜矜,福所以興;靜恭自思,榮顯所期。女史司箴,敢告庶姬。
被英軍大尉基勇鬆盜往英國的《女史箴圖》高24.8厘米,長348.2厘米,橫卷。原有12段,因年代久遠,現存《女史箴圖》僅剩9段。專家認為自"茫茫造化"至"式瞻清懿"為第1段,畫有庖犧氏定夫婦君臣之製的事跡。"樊姬感莊,不食鮮禽"為第2段。畫楚莊王夫人樊姬為勸阻莊王沉溺於狩獵而不食鮮禽的故事。"衛女矯桓"至"而二主易心"為第3段,畫有齊醒公夫人衛姬不聽鄭衛之音、以感化好淫樂的齊醒公的故事。現存《女史箴圖》第1段"玄熊攀檻、馮媛趨進"應為第4段。馮媛是元帝的婕妤(帝王妃子),元帝遊園時,一隻大熊突然從圍欄裏跑出來,情急之下,馮媛不顧個人安危衝到大熊跟前護住元帝。現存第2段畫漢成帝班婕妤辭輦的故事,插題箴文從"班婕有辭"至"防微慮遠"4名。班婕妤為中國曆史上有名的才女,成帝對之寵愛異常。一次成帝遊興大發,要班婕妤同輦一遊,班婕妤推辭說:"古代賢君出遊都有名臣在側,隻有夏商周三代亡國之君才由宏妾陪同,今天你要學亡國之君嗎?"第3段畫岡巒重疊,一蹲虎伺一野馬,從山後轉山獐、免,山上日月左右相向,山下一人跪而張弩。插題箴文是"道罔隆而不殺"至"替若駭機"6名。意思是日月星奪、天下萬物莫不盛極而衰。勸誡人們(女史們)得意時莫輕狂,得寵時不傲慢。第4段畫兩位皇後核飾。插題箴文從"人鹹知修其容"至"克念作聖"。意思是:人們都隻知修猸容貌,而不知修身養性比這更重要。第5段畫床幃間男女背坐,紅衣女子側坐一旁,仿佛發生了爭執,男子正欣被作倉猝而起狀。插題箴文?quot;出其言善"至"同衾以疑"。規勸女子對夫君應善言相待,否則即使同 床而寢也會互相猜疑。第6段畫夫婦並坐,薑禦2人旁侍,群嬰羅膝。畫意指日常生活中的一方一行都與自己的榮辱有關,勿以善小麵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假如富貴了,也要不驕不躁。插題箴文是"夫言如微"至"則繁爾類"。第7段畫男女2人相向對立,男的打算離開,對女子舉手做相拒之勢。插題箴文是"歡不可以瀆"至"實此之由"。規勸女子不能刻意爭寵,而專寵必生傲慢,寵到極點之時便是被拋棄之始。第8段畫一妃端坐,有貞靜之態。插題箴文?quot;故曰翼翼矜矜"。至"榮顯所期"。意思是女子若想大富大貴,必須謹言慎行。第9段畫一女子優雅地站著正執筆而書,前有2姬相伴而行,作相顧而語之狀。插題箴文是"女史司箴,敢告庶姬"兩句。宮廷女官在勸導嬪妃們慎言善行,普天下女子也可以此為鑒。末題有"顧愷之畫"4字。
顧愷之(約345-406年),東晉無錫人。出身望族,官至散騎常侍。博學多才,人稱三絕;才絕畫絕、疾絕。他最擅長人物畫,提出了"以形寫神"、"遷想妙得"等中國畫史上的經典論段。在繪畫理論和技法上都為中國畫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晉以前的中國畫家就善於用細線勾勒人物,這種線條均勻而有節奏,像春蠶吐絲一般連綿纏繞,而顧愷之則將這一技法推向極致。《女史箴圖》中的線條循環婉轉,均勻優美。女史們著下擺寬大的衣裙,修長婀娜;每款衣裙配之以形態各異、顏色豔麗的飄帶,飄飄欲仙,雍容華貴。在整個人物構圖上,均以細線勾勒,隻在頭發,裙邊或飄帶等處傅染以濃色,微加點綴,不求暈飾,整個畫麵典雅寧靜又不失亮麗活潑,其卓越高妙的繪畫語言是無懈可擊的。
《女史箴圖》現有兩個絹本,一本現藏故宮博物院,專家認為是南宋摹本,藝術性較差;另一本藝術性較強,更能體現顧愷之畫風與《女史箴圖》原貌,專家認為可能為唐人摹本。原本為清宮所藏,遺憾的是國貧民弱,連累國寶受難,此摹本現存大英博物館(Tje British Museum,London,England)。除看看印刷品外,如今欲睹真容,卻要遠涉重洋。望美人兮天一方,思之令人心痛不已。
【《洛神賦圖》簡介】: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原《洛神賦圖》卷,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繪製(宋摹),絹本,設色,縱27.1cm,橫572.8cm。
這幅畫根據曹植著名的《洛神賦》而作,為顧愷之傳世精品。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顧愷之藝術的若幹特點,千載之下,亦可遙窺其筆墨神情。全卷分為三個部分,曲折細致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著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時空中自然地交替、重疊、交換,而在山川景物描繪上,無不展現一種空間美。此《洛神賦圖》宋代摹本,保留著魏晉六朝的畫風,最接近原作。此畫是以魏國的傑出詩人曹植的名篇《洛神賦》為藍本創作的。《洛神賦》以浪漫主義手法,描寫曹植與洛水女神之間的愛情故事。顧愷之的《洛神賦圖》發揮了高度的藝術想象力,富有詩意地表達了原作的意境。此長卷采用連環畫的形式,隨著環境的變化讓曹植和洛神重複出現。原賦中對洛神的描寫,如“翩若驚鴻,婉若遊龍”,“仿佛兮若輕雲之蔽月”,“皎若太陽升朝霞”等,以及對人物關係的描寫,在畫中都有生動入神的體現。此畫用色凝重古樸,具有工筆重彩畫的特色。作為襯托的山水樹石均用線勾勒,而無皴擦,與畫史所記載的“人大於山,水不容泛”的時代風格相吻合。
原作描述的是詩人情場受挫,未能與所愛的人結合,而通過神話寓言,在想象的空間中讓自己與洛水邊美麗的仙女洛水神相遇,以釋放自己對失去情人的傷懷和思念。此卷很好地傳達了原賦的思想境界,在畫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找到原作所傳達的思想。它是書畫境中的另一種毫不遜色的《洛神賦》。 展開畫卷,隻見站在岸邊的曹植表情凝滯,一雙秋水望著遠方水波上的洛神,癡情向往。梳著高高的雲髻,被風而起的衣帶,給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飄飄欲仙的來自天界之感。她欲去還留,顧盼之間,流露出傾慕之情。初見之後,整個畫卷中畫家安排洛神一再與曹植碰麵,日久情深,最終不奈纏綿悱惻的洛神,駕著六龍雲車,在雲端中漸去,留下此情難盡的曹植在岸邊,終日思之,最後依依不忍地離去。這其中泣笑不能,欲前還止的深情,最是動人。
全畫用筆細勁古樸,恰如“春蠶吐絲”。山川樹石畫法幼稚古樸,所謂“人大於山,水不容泛”,體現了早期山水畫的特點。
此圖卷無論從內容、藝術結構、人物造形、環境描繪和筆墨表現的形式來看,都不愧為中國古典繪畫中的瑰寶之一。
顧愷之 - 評價
顧愷之知識淵博而有才氣,擅長詩賦、書法,尤其精通繪畫。工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當時有“才絕、畫絕、癡絕”之稱。他的畫師法衛協而又有所變化,他的畫有敷染容貌,以濃色微加點綴,不求暈飾;筆跡周密,緊勁連綿,如春蠶吐絲,春雲浮空的特點。史有以曹不興、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精通畫論,其“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論點,對我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影響很大。他的畫作極多,有隋朝官本《司馬宣王像》、《謝安像》、《劉牢之像》、《恒玄像》、《列仙圖》,著錄於《梁太清目》;《宣和畫譜》著錄有《夏禹治水圖》、《春龍出蟄圖》等九件。其中傳世的《女史箴圖》卷,傳為早期摹本,現藏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另傳顧之《洛神賦圖》卷,乃宋人所作,現藏故宮博物院。他的畫論有《論畫》、《魏晉勝流畫讚》、《畫雲台山記》等。
顧愷之 - 參考資料
[1] 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4-09/10/content_1966252.htm
[2] 中國書畫網 http://www.zhshw.com/lidai/jin/gukaizhi/
[3]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欣賞 http://www.hao565.cn/content.asp?id=467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